泰爾茂導絲作為介入診療中精準引導器械的核心工具(常用于心血管、神經血管等介入手術),其表面涂層(如親水涂層)與柔性頂端設計雖提升了通過性,但在復雜解剖結構(如血管彎曲、分支處)或與導管、支架等器械交互時,仍易發生纏繞(如導絲自身打結、與導管內壁纏繞)。若解救操作不當,可能導致導絲斷裂、血管損傷或器械滯留,需遵循“精準評估、輕柔操作、分步解纏”原則,結合
泰爾茂導絲的特性制定科學解救方案。
一、纏繞場景評估與風險預判
首先需通過影像學設備(如DSA血管造影機)明確纏繞類型與位置,避免盲目操作:
纏繞類型判斷:若為導絲自身纏繞(如頂端螺旋狀打結),多因導絲在血管彎曲處反復進退、旋轉角度過大導致(如冠狀動脈左旋支彎曲處);若為導絲與導管纏繞,常因導管頭端未全打開、導絲強行穿出導管側孔引發。泰爾茂導絲(如TERUMO Radifocus系列)頂端柔軟度高,自身纏繞多為“松散型”,解纏難度低于剛性導絲。
風險分級:低風險(纏繞位于血管直段,無血管狹窄或夾層);中風險(纏繞靠近血管分支,可能牽拉分支血管);高風險(纏繞伴隨導絲形變、血管壁貼附,或位于顱內、冠狀動脈等高危部位)。高風險場景需立即停止常規操作,呼叫介入團隊協作。
二、基礎解救技巧:分步輕柔操作
(一)初步解纏:恢復導絲自由度
停止主動操作:立即停止導絲推進或旋轉,避免纏繞進一步收緊。若導絲與導管纏繞,先將導管緩慢回撤1-2cm,釋放導管對導絲的擠壓張力,為解纏留出空間。
反向旋轉嘗試:根據纏繞方向(通過DSA觀察導絲螺旋方向)進行反向旋轉,泰爾茂導絲推薦以“小角度慢旋轉”為主(每次旋轉15°-30°,轉速≤1圈/秒),避免快速旋轉導致涂層磨損。例如導絲順時針纏繞時,逆時針旋轉3-5圈,觀察纏繞是否松動,若旋轉時遇阻力立即停止,防止導絲斷裂。
微幅進退調整:若反向旋轉無效,可緩慢回撤導絲(速度≤1mm/秒),同時輕微抬高導絲尾端,利用血管自然曲度輔助松解。導絲親水涂層需保持濕潤,回撤前可通過導管注入少量生理鹽水,減少導絲與血管壁的摩擦。
(二)精細解纏:針對復雜纏繞
導絲自身打結解纏:若打結處位于導絲中后段(遠離頂端),可通過導管輔助:將導管緩慢推進至靠近打結處,利用導管內壁限制導絲活動,再輕輕旋轉導絲尾端,使打結處逐漸松散;若打結靠近頂端(≤5cm),需避免用力拉扯,可嘗試將導絲頂端朝向血管直段方向,通過微幅旋轉與回撤協同解纏。
與器械纏繞解纏:若導絲與支架推送器纏繞,先將支架推送器固定,再以“導絲不動、器械微調”為原則,緩慢旋轉推送器(每次5°-10°),同時觀察纏繞點是否分離;導絲與球囊導管纏繞時,可先擴張球囊(低壓≤3atm),利用球囊支撐力撐開纏繞空間,再緩慢回撤導絲。
三、應急處理與安全保障
纏繞無法松解時的處置:若嘗試30分鐘內仍無法解纏,或出現導絲張力明顯增加、血管造影提示血管夾層風險,需啟動應急方案:對于外周血管,可考慮將纏繞段導絲與器械整體回撤(需確保血管直徑足夠容納);對于冠狀動脈、顱內血管等高危部位,需使用抓捕器(如Amplatz GooseNeck抓捕器)抓取導絲尾端,協同回撤,避免導絲殘留。
術后評估與預防:解纏后需通過DSA復查導絲完整性(觀察是否有涂層脫落、頂端形變),若導絲損傷需立即更換;術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(如心率、血壓)及血管超聲,排查是否存在血管損傷。預防方面,使用導絲時需注意:推進前確認導管頭端通暢,避免在血管彎曲處過度旋轉導絲,操作時保持導絲尾端穩定,減少不必要的調整。
四、操作核心原則
“慢”與“輕”優先:所有操作均需緩慢進行,力度控制在“能感知導絲反饋”的范圍內,泰爾茂導絲最大拉力負荷約20-30N(不同型號略有差異),操作時避免拉力超閾值。
影像實時監控:全程依賴DSA動態觀察,避免憑手感盲目操作,尤其是在血管重疊、分支密集區域,需通過多角度造影明確纏繞位置。
團隊協作:高風險場景需至少2人配合(1人操作導絲,1人監控影像、傳遞器械),確保操作與觀察同步,及時發現風險。
泰爾茂導絲纏繞解救的核心是“精準評估+輕柔操作”,需結合導絲特性與臨床場景靈活調整,同時注重預防措施,減少纏繞發生概率,保障介入手術安全。